李果是一位扎根乡村教育四十载的教育工作者,他有一个梦想——让放牛娃能吹着牧笛去放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以下是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在“一席少年·教育论坛”上的主要演讲内容。
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 (图片由“一席”演讲提供)
『忘不掉那些黯然的眼神』
从1985年至今,我已经从教整整40年。在这4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只想做一件事:办既符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又对得起教育工作者良知的教育。
可能有人会问:还有对不住学生、对不住自己良知的教育吗?那就是纯粹的应试教育。从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对应试教育十分厌恶,因为它只为分数和升学服务,只为少数学生服务。
1985年我回到母校任教,那是一所由几个村联办的片中,我担任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并教数学课。1986年中考,我们班考上重点高中的有5个学生,这在当时的乡镇学校中算是很好的成绩。但是,当大家都在欢呼庆祝时,我却看到另外二十多双黯然的眼神。很多年以后,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学生的眼神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走升学这条路。从我任教的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县农村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比例从5%、10%升到20%、30%、40%,到今天仍没有超过50%。老师从初一开始就“打鸡血”,用升学目标激励孩子努力拼搏。中考结束,一个班里有三个、五个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或者普通高中,老师就以这些孩子为荣,而对那些没有考上的孩子则不置可否。然后,老师心安理得地回头再抓初一,继续这样的循环。
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必然带来一些伤害:第一,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卷子,身心俱疲;第二,应试教育带给这些孩子的是负面的评价,他们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第三,更为严重的是,本来这些孩子有自己的长项,但是过分的应试教育导致他们的长项以及人生发展的可能性被忽视了。整个初中生活,没有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任何准备。最终,他们带着那种应试教育导致的失败状态走向社会,他们的人生会在更低点起步。
这样的教育是我不愿意接受的,我想找一种能对得起每个孩子的教育。非常幸运,我遇上了好的机会。
李果在演讲中。 (图片由“一席”演讲提供)
『这个改革试验深深吸引了我』
1997年3月,我接任大兴镇中心学校的副校长。4月,大兴镇中心学校承担了省教育厅农村整体办学改革的一个试验项目——创建综合中学,也就是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元素。
之所以闻喜实施这个改革试验项目,是因为当时的农村教育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绝大多数农村孩子经过9年义务教育后变成了“养猪不如嫂子,种地不如老子”的无用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想为农村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探索一条成长的绿色通道。这个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觉得它和我的教育追求是一致的。
出路虽然近在眼前,道路却十分坎坷。当时职业教育全面萎缩,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只剩下学校和老师,没有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学校要开展中职教育,困难可想而知。
创建综合中学的试验,上级部门除了给这个任务之外,没有任何政策支持。作为一所乡镇学校,既没有师资,也没有设施、设备,更没有资金闻喜,怎么办?我们真的是用情怀把这件事做了起来。
第一个困难是选什么专业。我们当时选择了最不受待见的种植和养殖两个专业。一来这两个专业和农村、农业,和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联系比较紧密;二来这是冷门专业,城里的孩子、县城的孩子都不会学这些专业,农村孩子将来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从当时的情况看,孩子们还是要回农村务农的,我就想让他们掌握一些农业知识,这样他们起步可以高一点。
现在回头看,经过这些年,这两个专业不仅给我们的家乡,也给黑土地培养了1000多名农业技术人才。
第二个困难是招生。当时全国最好的中职院校招生都特别难。我们怎么招生呢?我动员老师、说服家长,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看到确实有这样一种专业更适合他,除了上高中之外,人生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我们还组织学生和家长到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让他们去考察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学生和家长对我们的办学还是非常认可的。
而且,从1997年第一年招生开始,我们对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政策。我们整整做了15年的免费中职教育,直到后来国家有了补助政策,学校才有了一点收入。
就这样,从几人到几十人,2002年以后,我们的招生人数就稳定在200人左右。孩子们定下了合适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一扫应试教育的阴霾,坚定地学习种植、养殖专业,走上了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
『“业余”老师打造拳头专业』
实际上,更大的困难是师资。
我们学校刚刚创办种植、养殖两个专业时,一点师资都没有。怎么办呢?我就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对本校的老师进行“改造”。我们挑选出来的专业课老师,不仅有一定的生产经验,而且都是本乡本土人,天生地对这些农村孩子有感情。
朱义良是养殖专业课的老师。有一次,全省养殖专业的老师一起参加培训,大家各自介绍情况。别人都讲我是哪个学校的哪个专业毕业的,他上台这样讲:“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骑过牛、放过猪,对农村有热爱,对农民有感情,我是靠这个做起来的。”事实也是这样,他一直做到2023年底退休,是我们省里很出名的养殖专业教师。
王艳清是种植专业的指导老师。种植专业有技能大赛,但一开始,王艳清对技能大赛的操作流程一丁点也不懂。我买了个摄像机,让人把全部操作流程录下来,他一边看一边指导学生。就这样,几年之后他成了全省最出色的种植专业老师,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全省技能大赛第一名。
就是这么一帮“业余”老师,用几年的时间打造出了我们这个乡镇学校最出名的两个拳头专业。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培养了1500多名中职毕业生,其中有800多人升入高职院校,十余人上了本科。
『教育是扬长而不是补短』
办职业教育的经历也带给我启发和思考。
与其在初中毕业时再动员学生分流到职业教育,不如刚上初一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到底适合上高中还是适合学某一项专业技术。实际上,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长项时,他就会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自己发展的可能。
教育应该是扬长,而不是补短。我教过数学,我知道对有些学生来说数学就像天书一样难闻喜,根本补不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或者是几种智力组成优势智力。所以,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智力,在长项上有所发展,才能有所成就。
我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教育主张:我想让放牛娃也能吹着牧笛去放牛。在一个学校里,固然有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当然也有放牛娃这样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给这些孩子都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关注。
那么,对于放牛娃,应该给他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呢?第一,让他坚定目标;第二,让他孝敬父母、友善邻里、热爱家乡,再教给他一定的养牛常识,让他喜欢牛,把牛养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壮。
基于此,我们开启了一个坚持20多年的农村整体办学的改革实践,就是用适合的目标来引领每个孩子的成长。适合的目标,不是分数、升学的目标,而是这个孩子应该成为和可以成为的目标。我们组织全校的老师和家长参与,开发“发展目标教育”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形成明确的长远目标、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准确恰当的近期目标;学校通过发展目标,关注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
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人手一球在做操。 (资料图片)
『学校学生人手一球』
在目标引领育人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艺术和体育是许多孩子的长项所在,应该成为他们人生的发展方向。从2000年开始,全校推行“一班一品”的音乐特色、美术特色,并逐渐普及排球,2010年,开始普及足球。体育成了我们学校最大的特色和亮点。
我认为,体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保障。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眼镜多、小胖墩多、心理问题多,但我们学校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较少,比如,我们学生的近视率仅9.7%,肥胖率仅3.2%。正是因为学校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我们之所以选择排球和足球这两个项目,一是因为这两个项目很适合中小学生,男生女生、大个小个,每个孩子都能上场。我们学校运动场的后墙上写着8个大字——“运动、愉悦、健康、幸福”。这是我们的运动理念,先让孩子们感到愉悦,然后他们才乐意运动。
为了普及排球和足球,我们学校的每节体育课都有10分钟时间专门教球类技术、技能。如果你走进我们学校,会看见每一个学生人手一球,上学拿着球,放学拿着球,课间玩着球,就这样慢慢形成了运动习惯。
此外,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比赛,比如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对抗赛以及学校的大型比赛,这些比赛在学校内形成了很好的运动氛围。我们这样一个乡镇学校还承办过好几次省级的足球总决赛。
进行体育普及,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比如,随着孩子们对排球的需求越来越大,我想在每个班级前都立一个排球网。但是,26个班级要做26个排球架,经费成了问题。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职教学生学电焊,自己焊接制作,解决了这个难题。
运动场地不够怎么办?我们学校直接套建了6块5人制的足球场,一个场地上放了16个足球门,这样场地的使用效率就大大增加。我们在篮球场里套排球场,排球场到冬天建冰场。体育馆里也是8人制足球套5人制足球、套篮球场、套排球场、套羽毛球场,就是为了让这些场地得到充分利用。
『体育老师几乎都当班主任』
经过多年的普及,有些孩子的特长显露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我们开始重点抓教师队伍的提升。
学校聘请了一位市里退休的老专家,他对足球特别热爱,也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足球氛围。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还在尽心尽力地带学生,尤其是带老师。我们学校的十来个体育老师都是跟着他学了足球,在那之前他们一点足球基础都没有。
另一方面,我们也找各种机会让体育老师出去接受专业培训。就这样,我们培养出了3个D级足球教练、1个C级足球教练,还有几个排球、乒乓球的教练和裁判。
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几乎都当班主任。20年以前,他们当班主任是因为学校缺老师,他们不当就没人当。但是现在,他们依然还都当着班主任,是因为学生和家长真的认可。尤其是我们在抓素质教育、目标引领育人的时候,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能平衡很多东西,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素养。
多年的体育普及和提高,使我们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是学校创建成了足球、排球、冰上运动以及校外青训等国家级的试点学校;二是学校的足球项目得到全省及以上的冠军22个,最好的成绩是获得全国比赛第四名。我们的队员们比赛时穿个小背心,写着“黑龙江大兴”,和北京队、上海队、深圳队一起比赛,许多人问“黑龙江大兴”是什么队,后来才知道是一个乡镇学校的校队。
从我们学校一共走出去了100多位国家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还有一个学生入选中国中学生国家队,黑龙江省有史以来就这么一个。但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普及,让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运动的习惯。
『刷题刷不出真正的成绩』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这个校长抓职业教育、抓足球、抓排球,那么学校的课堂教学又是怎么样的呢?
实际上,我认为我的长项正是抓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20多年来一直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从来没有变过。
我抓课堂教学的方式,指导原则就是“克服应试以应试”。具体来说,第一,把教学质量的重心放在课堂和教材上。对老师来说,不能用课堂以外和教材以外的练习册来提升质量;第二,以“精”“准”取胜。学生对题型、对考点的掌握,老师要采用精准的方式练习,绝不能采用刷题的方式,三道题目能解决的不用五道题目,能用一张卷子的不用两张卷子;第三,实行减负,绝不加时间、绝不增量。
我从来不认为刷题能刷出好成绩,起码刷题刷不出真正的成绩。刷题只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正常的学习受到影响。
我提出“克服应试以应试”,一开始老师也不认可,我就组织老师一起开会,让大家充分讨论,统一思想。虽然还带着一些疑虑,但老师们和我一起进行了探索。随后几年的中考,学校考上当地重点中学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加。这下,老师们都信服了,原来用素质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升学率。
『一根筋似的往下做』
最后我跟大家说两点感悟。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他的教育价值观,那是他心心念念的东西。他拿着书本、打开教案、走向班级、走向学生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呈现的是知识、分数、升学,还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生动的人?如果是知识、分数、升学,那就是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如果是具体、鲜活、生动的人,那就是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我们只有改变观念,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解决教育难题。
我还有一个感悟,就是方向大于努力。我挺幸运,从刚刚工作开始,我就锚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追求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干了一辈子,我期许的那种教育,算是做成了。
在努力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一开始,我对教育有一些完整的设计,有一些很好的期许,有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但是每一步走得并不完美。我想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做到百分之百,能做到多少呢?我算了一下,最多做到了20%。每一年每一学期,我想做的事都只完成了一点点。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头看,事情还真做成了。
所以,很多事不是想象着就能全部做出来,尤其是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坚持,只要一根筋似的往下做,时间到了,成效就真的会逐渐显现出来。
国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