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7年金猪配资,13岁的嬴政继位成为秦王,开始了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此时,秦国的疆域已经向四方扩展:北部占据了黄土高原,南部将四川盆地收为囊中之物,东部则越过了函谷关,牢牢掌控了洛阳盆地。十年前,秦国修建了都江堰,成功将四川盆地转化为一个富饶的“天府之国”,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粮仓和战略基地。对于秦国来说,这一切犹如锦上添花。然而,位于关中的秦国本土,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开发与努力,但随着秦国日益发展的步伐,关中地区逐渐显得有些滞后,尤其是在长期与长平、邯郸等大战后的教训下,秦国对四川盆地的依赖愈加显现出其局限性。仅凭这片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四川盆地,怎么能支撑秦国征战四方、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呢?
因此,秦国清楚自己必须使关中重焕生机,再度变成一个“天府之国”,为秦国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山东六国对此深感担忧,时刻警惕着秦国的每一步。
展开剩余82%而在这一刻,韩国家国相张平正站在一幅巨大的羊皮地图前,指着图上的山川河流,向围绕在他身边的几位韩国大佬详细讲解关中的地形。众人看着这片大地图,神情焦虑,等待着张平的判断。韩桓王坐在一旁,闭目养神,表情不变,外表冷静如水。事实上,韩桓王脑中已在飞速构思一个全新的战略计划。他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愉悦,一个宏大的计划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型。他突然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令在场的众人吓了一跳,尽管他们早已习惯了他这种时而出奇的表现。
不久后,一位身材高大、黝黑的男人被急召到韩桓王面前,带着他的重要命令来到宫中。韩桓王彬彬有礼地问道:“秦国正计划将关中地区打造成千里粮仓,但据说实施难度极大。请问先生,您认为这里有没有潜力成为真正的粮仓呢?”那人走到地图前,沉思片刻,便指着关中的山川河流,滔滔不绝地解释道:“栎阳本该拥有丰富的水源,因其紧邻渭河,但实际地形和气候条件却使得此地极度缺水,方圆几百里的平原荒芜不堪。然而,若能够沿北山南麓,从泾水引水到洛水,便能使栎阳附近的荒地变成肥沃的良田。”
“但这个工程绝非小事,”那人沉声说道,“修建三百多里河渠金猪配资,工程庞大,需动用全天下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完成。即使大禹重生,成功的几率也微乎其微。”
韩桓王听后,激动不已,拍案称赞:“先生果然是水利大师,眼光独到,果不其然!不愧是水工郑国!”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随即向在场的官员们推销他的新计划——“疲秦之策”。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通过耗费秦国大量资源来拖延其东扩的步伐,特别是将秦国的注意力引向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以便让秦国在东部的扩张上疲于应付。
此举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沉思。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策略,然而在郑国心中,这个计划勾起了他内心的渴望。郑国是韩国的顶尖水利专家,曾深受大禹精神的影响。他年轻时游历了全国,踏遍了名山大川,拥有极为丰富的水利工程经验。对他而言,这项工程绝非简单的水利建设,而是改变整个国家未来的巨大事业。
公元前246年,郑国前往秦国,与吕不韦会面,提出自己的治水计划。吕不韦被他的专业知识深深打动,立即安排他面见嬴政。嬴政听后很快颁布命令,让郑国负责修建灌溉渠,这一命令引起了秦国上下的关注。郑国站在北山俯瞰渭河,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疑虑。尽管这项工程的成功将为秦国带来持久的利益,但他也明白,项目的实施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秦国正面临重重压力。
三年后,水渠工程已进展到关键阶段,秦国动用了十万民工,财力也已耗尽。尽管秦国的东部六国得到了短暂的和平,但工程的消耗开始引发质疑。吕不韦的间谍也将郑国的真实意图传了回来——他不仅是在为秦国农业谋福利,实际上,他的目的就是削弱秦国的国力。
随着真相大白,吕不韦愤怒异常,下令逮捕郑国。公元前243年,关中爆发旱灾,粮食歉收,加之瘟疫蔓延,民心动荡。吕不韦于是推出了卖官鬻爵的政策,逼迫百姓捐献粮食以换取爵位,而嬴政亲自主持祭祀渭水,以祈求水灾早日平息。
在郑国面临生死关头时,吕不韦愤怒地质问:“郑国,你这一切的行为,是在削弱秦国的国力,告诉我,你有什么辩解?”面对死亡,郑国毫不畏惧,坦然道出了自己的心意:“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也许是为了削弱秦国,但这条水渠若建成,秦川的水源就会得到彻底解决,关中的困境也会得到根本改善。如果说这条渠延缓了韩国的命运,它也为秦国带来了千秋的基业。”
吕不韦内心有所动摇,但作为政治家的他依旧坚定下令:“郑国,你继续修渠。”
就在这时,嬴政忽然开口,清晰而坚定地说道:“这水渠,一定要修!”他的声音响彻整个宫殿,所有人都被他身上的威严所震慑。郑国终于意识到,嬴政已不再是那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而是一位真正的君主。嬴政不仅决定继续修建这条水渠,还决定将其命名为“郑国渠”,以此来纪念郑国的伟大贡献。
郑国跪倒在地,感动至极。这条水渠最终花费了七年才完成。随着泾水流入关中,曾经荒芜的盐碱滩涂被灌溉成了良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八百里秦川成了世上最肥沃的土地,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而郑国渠,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依然被铭记。
郑国的名字,永远与这条渠紧紧相连,名垂青史,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发布于:天津市国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